联系我们
      在线时间
  • 周一至周五:09:00-18:00
  • 周六至周日:10:00-17:00
十一月混战――再谈教育创新
2012-01-30 21:20:03 2043
  • 收藏
  • 管理

    031114十一月混战——再谈教育创新

    教育创新大抵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提出来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要求愈来愈强烈,人们对他的研究亦愈来愈深。科教兴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策略之一,凡中国的公民都有义务和责任去为之献力。没有推卸的余地。科教,我认为是把科学知识和思想意识用科学的方法传授给学生。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刻,教育家提出了素质教育。这是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走向。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后辈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和培养出思想道德情操。也就是说既要减轻学生的负担,又增加学生所学的知识量,并且能够运用知识为人民服务。因此,素质教育是科教的延续和发展。科教重在教,素质教育重在教和学,以至于学生具备并运用之。可见,素质教育的力量是大于科教的力量的。所以,在今天的我们必须实现科教向素质教育的意识转变。也只有实现这个转变才能发展教育,才能使教育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在现阶段,教育创新的任务是实现科教到素质教育的意识转变。也就是说,现阶段的教育创新是一个意识的转变过程。

    教育创新对于现在的教育界来说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现代教育报》发起了“教育创新的大家谈”这个富有广泛意义的征文研讨活动,中国教育报刊社也发起了有很多人共同参与的重大教育议论;湖南省文联也发起了首届中国教师“为人师表”教育教学论文大赛。如此种种难以举数。有些活动通过文学艺术的形式,包含教育内容同样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总之,他们都在教育创新中起着巨大的作用,这些作用都是不可磨灭和替代的。由这些活动的成绩也不难看出:关注教育的人愈来愈多,立志投身教育的人也愈来愈多。在将来的实践中必然会出现很多的与时代同步,与发展同步,对社会发展有正向作用的出色的教育教研、教学工作者,他们在教育中将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会不会出现这样情况呢?我相信会的,只要我们努力抓教育这一块,真正去理解人才革命的内涵,把它参透,把它拿来自己用,那末,这样的情况就肯定会出现。

    虽然关注投身教育的人越来越多,但这还是不够的。要知道,我们的教育必须向素质教育,甚至更高的阶段转变。必须意识到:当今时段教育创新是一个由科教向素质教育的意识转变过程。否则,关注或投身教育未必就会对教育有多大作用,多强的意义,严重者可能会危害教育,阻碍教育的发展和进步。但是,要完成任务,实现意识的转变,就必须全民总动员,人少了办不好。不要以为人多了不好管理,不好教育。抱有这种观点的人必须有所改变。教育是大众化的,全民的,也不是一小部分人意识转变了就完成了意识转变的任务。教育的终点目标就是要惠及全民。教育不是哪一个人的,也不是某几个人就能把所有的事情做好。如果是那样,教育早就发展到了极限,哪还用得着我们来谈发展。搞教育创新是历史发展的要求,也是全民的任务。然而,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真正地为教育献力,为了教育又必须全民总动员。有了很多人加入这个行列是非常好的,但也不是绝对的好,他们参加了并不是都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所以说教育创新还存在极多的问题,困难和隐患。故而,要把现在的教育创新这个意识转变任务完成好,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这些问题和隐患。正所谓是:“要行路先开道,无道不成行”。解决问题有什么办法呢?我想还是教育才能办到。因为只有科学的教育才能使全民认识教育,理解教育,研究、运用教育、形成素质教育的风气。在头脑中存在社会发展了教育也要随着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既吸收以前的精华,又努力研究、创新、发展、再创新。固然,现阶段的教育创新这个意识的转变过程有:动员准备、动员和教育、汇集、总结、第二次教育、转变的突击和巩固。

    动员准备。我们都追求新的,到底怎么个新法,怎么个创新法,是我们首先应具备的,而创新需要全民的共同参与,然后加以施行。我们为参与的人很多,就要动员。怎样才能收到很好的动员效果?就要做充分的准备。只有充分的准备,才能使你有条不紊,群众才会对你信任,对你的教育观念才有可能支持。当然,你所准备的,其科学性是必不可少的,发展前景是不备不行的。同时,动员前一切与动员相关的活动都是动员准备。

    动员和教育一并而驶。动员准备做好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动员了。但要注意:不要急于一时,一定要充分后才采取行动。动员的工作大部分是宣传,让别人来了解你,知道你宣传的是什么,也让其他人知道你为什么而宣传,对他们是否有利。他们才好明白能不能参与,要不要参与。这动员的目的就是要出现很多的支持者,使极多的人来参与。过了动员这一段,来了很多人,但是这些人中并非每一人都能达到高级的水准线。他们不一定能使他们的研究满足你的全面要求,也并非全部都是符合科学的。这时候怎么办呢?教育。让他们知道为什么创新,朝那里研究,怎样才是创新,如何使自己的理论符合科学的创新条件。这样获得的成果才更有价值,更有社会意义,即便是低也低不了多少。这样无疑就扩大了教育创新的参与面,增强了这个活动的意义,增加了参与者的相互团结和竟争的公平、平等,以至于得出科学的适合意识转变的结论。其结果是参与者既然参与了就或多或少会给教育创新这个转变过程贡献一些力量。

    汇集、总结。参与者有了成果,报送而来,作为发起人,宣传者、鼓励者,就要把它汇集起来,总结一下工作。总结工作的目的是要分析成果中的东西。通过分析,把好的、适用的,有科学含量的精华部分提炼出来;同时,有些东西是意识转变到一定程度适用的,科学的。所以,既要发现现在科学适用的,也要注意发现在将来科学的,并把它保存下来;同时不要认为除了今天适用的就都不是好的,有些只在一个短暂的时间内是实用,科学的。总之,就是要总结结果中现在和将来某些时候科学实用的东西,并把将来才有力量的东西保存下来保护好,以便该用的时候就能用。

    第二次教育。从参与者手中获得了东西,参与者研究出的大量成果中汇集总结出了对现在科学,实用东西。当然就要把它们从新回到人民群众中去。一个人的理论不全面,众多的人的理论分析就较之全面得多,这样,有单方面研究的,或者没有研究的都能够较全面地掌握这一套理论,无疑增大了理论的普遍性。而人们对这些理论的真正接收就是完成第二次教育的标准,没有完成就不能进行下面的工作,就还需要具体再进行第二次实践性教育,促进人民解放思想,开动脑筋,一心一意向前看,不把这些东西只看成是条条框框,认真研究其中的精神实质,达到个人能运用,最终实现意识的转变。

    转变的突击和巩固。由于前面的各项活动使得创新这个意识有了转变,转变到一定程度。单是转变了还是不够的,要转变到与时代相符合的条件下才能暂时停止。这就要以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条件来决定。当转变到一程度时,就要搞突击。我们这个转变就像是100米短跑,也似1500米

    的中长跑,都要冲刺。要训练,绝不可以把突击不看作什么?态度是无谓。如果不抓或抓不好突击就有极大的功亏一篑的危险。这是会令人感到非常悲哀的,谁都不愿意有这些情况发生,所以就要突击,不要心存侥幸。突出是最后的训练,也可以说是最后的冲刺,这是在现阶段的创新过程中的第五步骤的前期工作。突击什么?就是让人民群众的研究成果在人民群众的头脑中形成真正深刻的反映,他们创造了成果,让他们在这些成果的推动下加快前进的步伐,让他去感受不停滞给他们带来的欢悦。如此便能完成突击,实现创新这一转变过程,转变过来了这是很好的。但这是不是会停滞,倒退呢?还是会发展?这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常言说:“创业容易守业难”是不无道理的,实现转变就是创业,经过了千艰万难,复杂的过程,能不能守住基业就看能不能巩固这个转变,并使其作为向更高层次的转变的基础。在刚刚实现转变的时候,必然会有极多的动摇因素。在这个时候就必须摆出不论要付出多大的代价,拿出拼命的架势来。就算不能很好地巩固巩固,也把那些动摇因子给威慑威慑嘛!这是先前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那种思想:“巩固”。然后再从思想、观念上给以巩固和发展。

    前面的步骤谈了这么多,无非就是为着一个目标,实现教育创新的意识转变过程。但只是究其皮毛而已,其中有很多不科学的地方和没有分析到的东西,深望同志者共研究,以图更好地解决相关的问题。

    谈了一大版的教育创新是一个意识的转变过程,过程已经明了。而它到底有什么作用呢?可不可以不转变呢?这同样是值得深思的问题。这个转变有着其巨大的作用。从大的方面来说,他利于全国乃至于世界的教育,就因为它,可以使教育不断更新进步,不断地为社会发展提供支助,可以使教育的方式不断地发展,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从小的方面来说,他对某些人的进步,思想意识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相反,如果不转变就会起不了什么作用,甚至会起阻碍作用。固然,这个意识不转变就不行,不转变就要被淘汰。其实,这个过程远不止这些,他同样也具备其他活动所具有的所谓的活动过程的共性,如:组织性、社会性、度量性等。但是他还有比其他任何活动更广泛的历史性等。最后,必须明白,这个转变是为创新、为发展、为未来的,必须认识到这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此过程结束后,必然会有一个过程接着要来,这是一个无止境的发展过程。教育创新的任务就是动员广大的群众共同研究,吸收其中的精华,然后再散入群众中去,使人们的意识向高新的教育转变,最终完成这个具有历史性的伟大的社会全民性任务,实现至少现阶段的教育创新的意识的转变。最后,还是那句话:因为你是中国人,所以这项任务的责任就不容推卸。

    03年11月13-14日

    注:本文是我继《五月漫笔――谈教育创新的六大条件》之后的又一篇关于教育创新的认识文,由于是十一月所作,故据十一月基本文题命法《十一月混战――》。主要是在生活实践、学校教育教学和阅读的强烈的刺激下而作。但由于能力的限度,作者面窄,但有错、失之处望作批正之功。

    上一页:教育必须解决观念问题(并序) 下一页:关于教育的四大问题
    全部评论(0)
     
    网页即时交流
    QQ咨询
    咨询热线
    020-2899864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