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客服,欢迎咨询
联系我们
  • 瞻瞩中国(公众事务群)
      工作时间
  • 周一至周五:09:00-17:30
  • 周六至周日:10:00-16:00
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传播力的构建
2011-12-30 07:25:58 100657
  • 收藏
  • 管理

       文化传播力是指文化通过传播方式的组合而得到彰显的能力,简单说就是文化的对外传播能力。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竞争日趋激烈,谁的传播网络广阔、传播手段先进,谁的文化传播力就更强大,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就能够更好地传播。对于中国而言,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都在快速发展,也需要一支强大的文化传播力与之相适应,让世界共享中国发展的成果并获得对中国发展的认同。所以大力发展当代中国的文化传播力,是国际文化竞争特点和中国自身发展决定的。就目前中国而言,充分利用海外既已存在的文化传播网络,能够使中国在短期内构建起强大的文化传播力。如何加强中国文化传播力,具体地说有如下几点:

        大力加强与海外华文传媒间的交流与联合

        传媒在文化传播,特别是在大众文化的传播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它已成为当前世界最主要的文化传播工具,是一个国家文化传播力大小的重要标志。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传媒实力发展迅速,成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平台。

        尽管中国传媒在近年来有巨大的进步,但是同美、法、日等世界发达国家的传媒相比,中国传媒的整体实力、技术水平和文化传播能力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发达国家一方面将自己的传媒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将传媒的触角延伸到全球的各个角落,编织了一张以发达国家为核心向全世界辐射的文化传播网络,从而彰显出强大的文化传播力。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目前中国的传媒除了自身实力还有欠缺之外,一个重大的缺陷就是大多数传媒的影响力只是囿于国内,缺乏一个遍布全球的传播网络。而加强同海外华文传媒间的交流与联合,则是构建全球性华文传媒网络的重要一环。

        海外华文传媒是华侨华人在海外创办的以华文、华语为文化载体的传媒的总称。生活在西方殖民地和宗主国的华侨华人较早地受到了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也较国内更早地创办了中文报纸等各种传媒,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历史上华文传媒在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对中国的宣传方面曾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全球化时代,海外华文传媒有了更大的发展,无论是数量、质量、地域分布还是传媒形式上都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目前在出版的印刷媒体有500多种,其中日报100多家、期刊180多家、各类刊物230多种;另外有华语广播电台70多家,华语电视台几十家,互联网络性质的媒体更难以计数。当前海外华文传媒已经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庞大的华文传媒支系,并且在全球新闻传播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媒与海外华文传媒之间具有交流和联合的基础。原因首先在于它们具有共同的传播内容和受众。华侨华人创办的各种传媒大多数以汉语汉字为文化载体,以华侨华人的生活和中华文化为主要宣传内容,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增强,海外华文传媒普遍增加了对当代中国发展的报道和宣传;传统海外华文传媒以华侨华人为主要受众,随着各华文传媒规模的扩大,其影响力早已超越华侨华人群体的范围,已有越来越多的非华裔外国人成为其受众。其次,它们除了在语言文字、传播内容上有共性外,还在版面、编辑手法、表达习惯等方面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在传媒的操作形式上基本不存在什么障碍。再次,它们具有相同的宣传效果。海外华文传媒虽然有着不同的意识形态色彩和政治倾向性,但是都致力于弘扬中华文化,推动民族进步,它们的宣传在维护华侨华人福祉、传播中华文化和推动所在国家与中国友好合作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加强中国传媒同海外华文传媒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全球化时代双方的共同需求。散布于世界各地的海外华文传媒,均面临着强势的西方传媒和本土传媒的竞争和挤压,加强同中国传媒间的交流与合作,可以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的机会。与中国国内的传媒相比,海外华文传媒在距离和亲和度上更接近传媒的受众即海外的华侨华人群体和当地的主流社会,更便于传播中国的文化理念和中国的发展成果,而这正是中国传媒走向世界的目的所在。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传媒与海外华文传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已经迈开了实质性的步伐。从2001年9月起,中国每两年都定期召开一次“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以探讨新世纪华文媒体的合作与发展。当然,与海外华文传媒间的交流与联合不应该止于华文传媒论坛,中国方面应该给海外华文传媒以资金和技术帮助,以增强它们的市场竞争力,另外应该为其提供更多的现代文化产品,以丰富它们的内容。

        充分重视和发掘华侨华人群体的中华文化传播功能

        华侨华人是指生活在国外的中国人和具有中国人血统的外国人的总称。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传播力表现为一种全球网络。有共同文化信仰和文化认同的人组成的人群网络也具有文化传播功能。海外华侨华人是“集人力资源、资本资源、文化资源、政治资源、科技资源、信息及网络资源等于一体的资源系统”①。这个资源系统有助于传播中华文化、开展中外民间交流、支持中国国家政策和行为、宣传介绍中国国情和发展模式。

        华侨华人群体的文化传播功能源于其移民属性。华侨华人群体是由移民国外的中国人及其后裔组成的,具有跨国移民的属性。斯蒂文?维托维克(Steven Vertovec)认为,跨国移民具有“三合一”特征:(1)分散在全球各地却具有共同身份认同的种族群体;(2)这种群体居住在移民接受国的背景内;(3)也居住在他们及其祖先所来自的国家背景内。②跨国移民能够传播文化,源于上述的第三个特征,移民群体规模越大、迁徙流动范围越广,文化传播的力度就越大。世界上几个主要的移民群体如犹太移民、印度移民和华侨华人在本民族文化传播方面表现得十分突出。华侨华人能够成为重要的文化传播力,其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是华侨华人群体数量多、分布范围广。据统计,至2008年海外华侨华人人数达到4800万(2008年世界华商发展报告统计数据)。其中98%已经加入当地国籍而成为华人。他们在海外的分布呈大分散、小积聚的特点,82.85%的华侨华人分布在亚洲,其中绝大部分集中在东南亚地区;其余的17.15%散布于世界其他地区。过去有“有海水处皆有华人”之说,现在则有“有阳光处皆有华人”之说。从绝对数量和分布范围上看,华侨华人是一个主要的文化传播力量和文化传播网络。

        二是中华文化的特色。中华文化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化。华侨华人作为一个跨国移民群体,它是中国人口国内迁徙流动的“外溢”。国内人口的迁徙流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最终促成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中国人口的跨国迁徙流动则加强了中华民族同其他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由于历史上中华文化一直居于领先地位,中国人的跨国人口迁徙也随之将中华文化带到各地,起到了传播中华文化和促进当地文化发展的作用。当代中国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延续,同时具有很强的时代新意,其中有许多文化正被新一代华侨华人传播到世界,正在全世界发挥着影响作用。

        不过需要警醒的是,华侨华人群体的中华文化传播力有持续弱化的趋势。其根源在于华侨华人群体的中华文化认同的减弱。老一代华侨华人在中国接受中华文化的教育,他们的中华文化认同最强,而华裔二代、三代、四代等长期生活在非中华文化的环境当中,他们从语言到生活习惯和深层的文化观念等方面都在发生异化,从而影响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华侨华人族群的延续与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文化传播功能之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所以要保持这个群体的中华文化传播功能,一方面要加强对华侨华人群体的母语文化教育,即华文教育,以保持他们的中华文化认同和族群认同;另一方面要健全中国的移民政策,为华侨华人群体不断注入新的血液,同时加强同其他国家间的沟通,保障中国人对外移民的畅通、保证新老中国移民的各项权益。

        积极拓展华语文教育

        华语文是指汉语文、中国语文或中文,华语文教育是指以汉语言文化为教学内容的教育,一般指教育对象为外国人和国外生活的中国人的教育。华语文教育的内涵和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变化。在全球化时代,华语文教育主要有三种形式,即华文教育、孔子学院教育和夏令营活动。

        华文教育是海外生活的华侨华人所创办以传授汉语言文字和中华文化为主的教育。因为华文教育的对象基本上是华侨华人这个群体,所以华侨华人的分布决定了华文教育的分布,华侨华人遍及全世界,华文教育也被带到全世界。二战以后,华侨华人群体中拥有外国国籍的华人的比例越来越高,在有些国家,华人群体成为一个族群,被称为“华族”。对于“华族”而言,华文教育是自己母语文化的传承,而对于中国而言,华文教育则是中华文化的传播,因而具有文化传播功能。根据侨教资料统计,③2005年前海外进行华文教育的华文学校共有3143所,其中亚洲东南亚地区的华文学校占2014所,美洲834所,欧洲193所,大洋洲87所,非洲15所。尽管海外华文教育还没有形成一个全球的教育网络,但是在东南亚和欧美地区,基本上形成了区域性的教育网络。随着中国人向海外移民的不断增多,华文教育网络将进一步扩大和延伸。

        孔子学院教育是指向非华裔外国人传授中国语言文字和中华文化的教育,它是国内外汉语教学的延伸。孔子学院始创于2004年,至2010年底已经在全球96个国家(地区)设立了691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尽管目前孔子学院也如华文教育一样,全球分布不均匀,但是它与华文教育的分布格局有相似性和互补性。华文教育以华侨华人传统聚居地东南亚为主,欧美发达国家是新兴地区;孔子学院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东南亚则是新兴地区。随着中国实力的继续增强,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非华裔外国人产生对汉语言文字和中华文化的需求,从而带动孔子学院数量上的增加和全球分布格局的均衡化。

        夏令营是最早流行于西方的一种教育模式,它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来学习知识、传播文化。20世纪80年代以后夏令营在中国开始兴起,至90年代已经发展成为针对华裔青少年和非华裔外国青少年的一种正规的文化教育活动。1991年,美籍华人学者麦礼谦(Lai, Him Mark)发起了以“寻根?中华文化”为主题的海外华裔青年学生夏令营活动,在传播中华文化和加强华侨华人的中华文化认同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效果。目前以文化传播为目的的夏令营活动分为两大类:以华裔青少年为对象的夏令营和以非华裔青少年为对象的夏令营。前者主要由华人社团或个人组织,如各种“寻根之旅”夏令营;后者主要由中国政府与其他国家政府牵头组织,如“中日青年世代友好中国行”、“中欧青年交流年活动”等。夏令营活动“寓教于乐”,它既受青少年群体的欢迎,又能够取得良好的文化传播效果,对传统学校教育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当前的华文教育、孔子学院和夏令营三种华语文教育形式构成了层次高低搭配、形式相互补充、内容相互交叉的中华文化教育网络。通过学校教育来传承和传播文化是中国的优良传统之一,积极拓展当代华语文教育,构建一个全球性的华语文教育网络,有利于提升中国文化传播力。

        总之,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化传播力依赖于全球性的中华文化传播网络的建立和完善,而海外华文传媒、华侨华人群体和华语文教育则是构建全球性的中华文化传播网络的基础。[本文得到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华侨华人在国家软实力建设中的作用研究”(项目批准号:10J2D0049)资助]

        注 释:

        ①张学惠、江作栋:《华侨华人在中外关系中的作用载体研究》,《八桂侨史》,1997(2)。

        ②Steven Vertovec,“Conceiving and Researching Transnationalism”.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 Vol.22,No.2(1999)

        ③参见董鹏程:《从社会变迁看全球华语文教育》,载自胡百龙、梅伟强、张国雄主编:《侨乡文化纵论:在园侨乡文化论坛文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05年版,第123~124页。

        (作者为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博士生,湛江师范学院思政部讲师)

    上一页:媒体该怎样向世界表达中国 下一页:开放平台 开放催生“天空法则”
    全部评论(0)
     
    网页即时交流
    QQ咨询
    咨询热线
    020-28998648
    请选择要切换的马甲:

    Baidu
    map